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媒体报道媒体报道

专家学者深入海南中西部“重走史图博之路”

【字体:↑大 ↓小

    “重走史图博之路”考察团探访那大基督教堂

    “重走史图博之路”考察团在儋州南丰古镇考察

    昌江文体局负责人为考察团介绍洪水村黎族船型屋保护情况

    (海南在线2月24日消息)2月21日至2月23日,由海南大学图书馆、海口南洋骑楼老街文化研究会、海南在线等联合主办的“重走史图博之路”考察活动圆满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海南大学、中德职业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海南旅游、贸易、文化等各界企业家及媒体记者共3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沿着德国生理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史图博80多年前考察海南的路线,对海南黎族地区当今生活面貌进行研究、考察。

    据悉,1931年和1932年,德国学者史图博两次来到海南岛。他从海口的骑楼出发,到达儋州那大,经南丰进入白沙峒,在七叉盆地盘桓,并翻过雅加大岭……足迹遍布海南中西部地区的黎族村寨。他第一次从学术的角度对海南的黎族进行了系统研究,著有《海南岛民族志》一书,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此次考察活动选取了史图博曾经留下足迹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如儋州南丰古镇、昌江七叉镇、王下乡洪水村等,途经儋州、昌江、白沙、琼中等地区,探访当地老人,记录黎族人曾经居住过的原始茅草屋、生活用具等文化遗迹。

    随行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员李超荣是海南考古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他认为此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海南是黎族聚集的地方,是很有特色的地方,我们看到的船型茅草屋是黎族的活化石。我们应该重视这种活化石的保护,它的消失将是很大的损失。”李超荣说,“八十年前史图博记录的是黎族的昨天,今天我们重返他的道路是为黎苗族的明天进行规划”。

    海口市社科联主席、海南大学图书馆馆长詹长智是此次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认为海南岛中西部有丰富的民族元素,可将其打造、开发成特色旅游路线,但在开发的同时要充分重视古老文化元素的保护,“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文化元素的保护要并举,不能厚此薄彼。”

    中德职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红已经是第4次追寻史图博脚步探访黎族村落,但此次活动仍然让她收获颇丰,她说:“大家观察后又一起讨论从文化产业转为旅游产业的话题,实质上是从一个单纯文化研究跨度到文化与产业的结合,这是完全不同于前三次的。”

    据了解,本次活动结束后,海南大学图书馆还将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交流,探讨如何将海南黎族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推动海南中西部旅游,推动海南中西部少数民族的发展。

    专家学者探讨黎族文化保护现状

    活动组织者展示德国学者专著《海南岛民族志》原作

    王下乡洪水村无人居住的黎族茅草屋濒临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