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媒体报道媒体报道

老照片老明信片展现民国老街风貌

【字体:↑大 ↓小

▲1937年的海口大亚酒店。(老照片翻拍)

 民国时期海口老街热闹的市井生活。(老照片翻拍)

20世纪30年代的得胜沙路。(明信片翻拍)

海口骑楼老街极富中西特色文化,如今人们怎样才能穿过历史的风云,窥探它民国时期的风貌呢?让我们透过“骑楼老街守望者”刘涛历时数载收集的众多老照片、老明信片,一起来品味当年那丰厚人文遗存背后的经典。

  ■ 本报记者 彭桐 文/图

  A

  一张老照片复原大亚酒店

  时光的记忆里,往往除了物,就是人。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海口南洋骑楼老街研究会秘书长刘涛记得很清楚,2007年他受命修缮骑楼时,发现关于骑楼现有资料很少,所以要真实还原骑楼建筑历史风貌并非易事。于是,在正式维修骑楼之前,搜集原始资料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

  为了做到“修旧如旧”,原始照片是最好的参照。为此,刘涛与老街居民、老华侨、收藏家交朋友,这些人知道他要修复骑楼,都主动拿出祖上留下来的老照片及一些有价值的资料。老街炭画家吴坤仁还把自己在1950年海口解放时画的一幅画捧出,从这幅“真实如照片”的画上,可以看到当年的中山路上商号林立,有大亚、泰昌隆、蓝鹰等老商号,人流不息,买卖兴旺。

  后来,在省博物馆参观《琼岛踪影》影像展,所有图片均为两位美国探险家———尼克尔·史密斯和雷昂那德·克拉克1937年游历海南时所拍摄,刘涛又从中发现一张骑楼老街上的“大亚酒店” 照片。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窗台、窗楣与墙面有明暗对比,说明骑楼外墙是有着色的,还有修长的廊柱。

  现存的大亚酒店,外观明显被改动过,与照片所显示的相差甚远。在刘涛与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努力下,该酒店非常幸运地被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而且该照片中,同样清晰可见的“永昌利”、“大丰利”、“信隆”也得到恢复。此外,利用刘涛所收集到的一张张老照片,中山路上的“海口总商会”、“中南行”、“中央银行”等,都和“大亚酒店”的立面一样,恢复了民国时的“俏丽妆容”。

  B

  四套明信片见证老街历史

  老照片记录海口老街历史,展现民国老街的风貌,老明信片同样有此功能。最让刘涛自豪的是,他收藏有1939年出版的四套明信片。这些印有海南风景的明信片,是日军侵占海南岛随军画家、记者绘制或拍摄的,有黑白和彩色的画面,直观展现了当时海口主要街道的街景,不仅为老街的修缮、老商号的恢复提供了详实的依据,而且勾起人们对这些老街历史点点滴滴的记忆。

  博爱路又名南北所街,是南门至北门的城内交通要道,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为纪念孙中山倡导的“博爱”精神,改名为博爱路。

  新民路又名东西所街,东接塘边路,西接新华南路,与博爱路交叉,以交叉点为界,西段旧称西门街,东段旧称东门街,1946年分别改名为新民西路、新民东路。

  得胜沙路位于老城区西北部,古称外沙,东起新华北路,西到龙华路北端,长520米。1849年倭寇侵犯海口,海府地区军民予以反击,激战后战胜海贼于外沙,故取名“得胜沙”。

  “翻开这套明信片进行追溯,每条老街都有历史,都有各自鲜明的人文特色!”刘涛说,从明信片中可以看出,博爱北路原有一口老井,名叫“北门口井”,井大而水清,而新华北路那时被人们称做‘海口的银座’,是海口最早的商贸街,这些对今人来说,都是鲜为人知的!”

  C

  别具风情的民国市井生活

  老照片、老明信片虽已泛黄,然而还是显影出了当年人们别具风情的日常生活。

  顺着刘涛收藏的老照片的指引,记者的眼光首先落在了位于海甸河畔钟楼上。咸丰八年(1858年),海口被辟为对外口岸后,来往客商明显增多,但当时海口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计时设施,给交通、商务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为解决统一计时问题,促进商贸发展,民国十七年(1928年),周成梅先生建议集资在海口建一座钟楼,以便统一全市时间。1948年,海口遭受“九·廿七”飓风袭击,钟楼个别箭簇尖角被风刮毁;建国后又遭数次台风侵袭,钟楼已破损不堪。1967年,海口市政府拨款修建,外墙砌筑灰白色水刷石,并在四面墙体嵌上毛主席语录,以突出政治,体现那个年代的特征。1987年海南建省前夕,为了改善交通环境,准备扩宽长堤路,钟楼恰好位于道路之中,为保留这一标志性建筑,决定依照原貌重建,将原钟楼就近移入当时的海口儿童公园内,即如今海甸溪畔的位置。

  和海口钟楼一样,“琼海关”也是人们了解海口必须探究的建筑物之一。海南岛解放后,“琼海关”改称“海口海关”,从刘涛收藏的“海口海关大楼”中看出,这里并不是曾经包揽各种业务的“洋关”所在地,也不是今日人们远远就可看到堪称海口滨海大道一道风景的现代海关办公大楼。真正的“琼海关”位于长堤路20号,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吴景祥教授于1936年设计的,为留法归来后的第一项设计工程,于1937年竣工。

  记者在老照片中,还看到了“海口所城”。海口所城故址在今海口老市区中心:东门在今新民东路与大东路交叉口;西门在今新民西路与新华南路交叉口;南门在今博爱南路与文明路交叉口;北门在今博爱北路与大兴路交叉口。所城大体上呈正方形状。

  老照片中的民国交通岗亭也很显眼。海口日占时期,伪海口警察局在新民路和博爱路交叉口、新民西路与新华路交叉口中央置圆形水泥墩,墩上设一伞形木亭,警员持指挥棒指挥交通。抗战胜利后,又在中山路与博爱路交叉口、中山路与新华路交叉口设置岗亭。

  历史的车轮没有带走凝固的记忆,曾经的繁华与喧嚣何处寻找?如今这城、这亭早已不见踪影。伫立这些曾经属于港口码头区域的老街上,只能尽情想象清末民初,那些洋烟、洋酒、洋火、洋油如何充斥街头,那些外国传教士、政治风云人物,以及纨绔子弟、商贾名流如何出入名城名楼,一个时代的生活万花筒又如何静静落入历史的烟尘之中。